2007年6月11日 星期一

機動學第十三次作業

第一題:

現在要設計一組複式齒輪,
其轉速比為125。

首先知道,
轉速比:




正負號代表著平面第一個齒輪和最後一個齒輪轉的方向,
相同為正,
相反為負。

而普通串聯齒輪的轉速比的推導:




然而複式齒輪因為有共軸齒輪,
故應修正如下:




其中分打「'」的為共軸齒輪的第二個齒輪,
在減速的複式齒列中,
即為小齒輪。

主動輪和驅動輪可透過中間許多組齒列,
將所有各組的減速比相乘,
即可得到最終的轉速比。

基本上,
每一組的轉速比以不超過10為基準,
因此125開平方後得到約11.18,
意即需兩組轉速比為11.18齒列作組合。
此設計不適合僅用兩組齒列。

而將125開三次方後得到5,
比10小,
因此我們可以設計三組轉速比為5的齒列來組合,
達到最終的要求。

設三個小齒輪齒數皆為12,
則大齒輪齒數應為 12 × 5 = 60

因此整個組合的齒數順序為12:60;12:60;12:60
轉速比為(60/12)*(60/12)*(60/12)= 125
誤差值為0 %



第二題:

我覺得作業六是我弄比較好的一次作業,
因為這個在算可動度或惰性自由度的時候,
其實有點非常抽像。

而且有些連結度大於1的結,
在不同的狀況下,
有時候又要做一些更動改變。
比如滑塊結有時要轉換成一旋轉結或和一桿的結合,
計算起來才會正確;
但有些狀況卻又不用。

為此,
我花了不少時間,
自己就先畫了很多種各式各樣的組合,
來檢驗並試探如何將複雜的結變換成可較簡單的計算,
以套用至古魯伯公式仍適用。

我發現,
一個連結度大於2的結,
如果連結的桿數在三桿以上時,
為了要計算正確及思考方便,
大多都需要把此結作簡化,
最好可以將之轉化成「桿」和「連結度=1的結」之組合,
像作業六題目一中的滑槽結,
我就異想天開地再增加一個虛擬的滑塊於槽中,
而外面的另兩桿所點應的結就變成了滑塊問題。
(當然也是試了很多次類似情形但不同狀況的畫法,
而得到的驗証。)

2007年6月4日 星期一

機動學第十二次作業

現在有一組標準全齒輪齒輪之徑節為8,
齒數分別為30T與48T,
工作壓力角為20°(或為14.5° 或25°)。

透過Matlab,
使用contact_ratio()來計算觸線長度及接觸比,
輸入的函數分別為:徑節、齒輪數1、齒輪數2、工作壓力角

輸出的結果為:

cr_ratio:接觸比
cr_length:接觸長度
ad:齒冠
pc, pb:周節及基周節
d2, d3:兩齒輪節圓直徑
ag:兩齒輪之接近角、遠退角及作用角


>> [c_ratio, c_length,ad,pc,pb,d2,d3,ag]=contact_ratio(8,30,48,20)

c_ratio = 1.7005

c_length = 0.6275

ad = 0.1250

pc = 0.3927

pb = 0.3690

d2 = 3.7500

d3 = 6

ag = 10.4850 9.9211 20.4061
6.5532 6.2007 12.7538


由以上結果可知,
接觸長度為0.6275吋,
接觸比為1.7005。

節圓的直徑長 = 齒數 / 徑節
(D = N / Pd)
故齒數30T的節圓直徑為3.75吋,
齒數48T的節圓直徑為6吋。

基周節:Pb =(π/Pd)* cos x = π * D / N
=>基圓直徑:D = N / Pd * cos x
故齒數30T的基圓直徑為3.52吋,
齒數48T的基圓直徑為5.64吋。


兩齒輪的干涉是指:
齒冠過高或中心距過短等,
接觸點在離開時仍在對方基圓內,
使得影響轉動。

故兩齒輪是否會干涉,
則在接近角的部份,(參考課本圖9.24)
在兩基圓切線MN上,
MP要大於AP;
退遠角時,
NP要大於BP。
因此若要沒有干涉,
則需要 MP≧AP




因為都是正值,
移項化簡:





設齒冠



代入後,
我們可以得到不會發生干涉條件:





因此計算的結果如下:
左式:(30^2+2*30*48)*sin20°*sin20°=442.176
右式:4+4*48=196
我們可以發現,
左式≧右式
所以在以上條件上,
兩個齒輪不會發生干涉。



而為了繪製兩齒輪,
我們利用draw_gear()來執行:

>> figure(1);
>> draw_gear(8,30,20,360,0,0);
>> draw_gear(8,48,20,360,0,4.875)




動畫則利用move2_gear()來呈現

>> move2_gear(8,30,48,20,1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