齒數分別為30T與48T,
工作壓力角為20°(或為14.5° 或25°)。
透過Matlab,
使用contact_ratio()來計算觸線長度及接觸比,
輸入的函數分別為:徑節、齒輪數1、齒輪數2、工作壓力角
輸出的結果為:
cr_ratio:接觸比
cr_length:接觸長度
ad:齒冠
pc, pb:周節及基周節
d2, d3:兩齒輪節圓直徑
ag:兩齒輪之接近角、遠退角及作用角
>> [c_ratio, c_length,ad,pc,pb,d2,d3,ag]=contact_ratio(8,30,48,20)
c_ratio = 1.7005
c_length = 0.6275
ad = 0.1250
pc = 0.3927
pb = 0.3690
d2 = 3.7500
d3 = 6
ag = 10.4850 9.9211 20.4061
6.5532 6.2007 12.7538
由以上結果可知,
接觸長度為0.6275吋,
接觸比為1.7005。
節圓的直徑長 = 齒數 / 徑節
(D = N / Pd)
故齒數30T的節圓直徑為3.75吋,
齒數48T的節圓直徑為6吋。
基周節:Pb =(π/Pd)* cos x = π * D / N
=>基圓直徑:D = N / Pd * cos x
故齒數30T的基圓直徑為3.52吋,
齒數48T的基圓直徑為5.64吋。
兩齒輪的干涉是指:
齒冠過高或中心距過短等,
接觸點在離開時仍在對方基圓內,
使得影響轉動。
故兩齒輪是否會干涉,
則在接近角的部份,(參考課本圖9.24)
在兩基圓切線MN上,
MP要大於AP;
退遠角時,
NP要大於BP。
因此若要沒有干涉,
則需要 MP≧AP

因為都是正值,
移項化簡:

設齒冠


代入後,
我們可以得到不會發生干涉條件:

因此計算的結果如下:
左式:(30^2+2*30*48)*sin20°*sin20°=442.176
右式:4+4*48=196
我們可以發現,
左式≧右式
所以在以上條件上,
兩個齒輪不會發生干涉。
而為了繪製兩齒輪,
我們利用draw_gear()來執行:
>> figure(1);
>> draw_gear(8,30,20,360,0,0);
>> draw_gear(8,48,20,360,0,4.875)

動畫則利用move2_gear()來呈現
>> move2_gear(8,30,48,20,10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